台江十六寮

台江,台灣最大的內海。

自古以來,海盜與漁夫就常在這裡出沒。

西元二千年的中秋夜,與友人來到台江的殘跡─七股潟湖,一面湖鏡在月光下發亮,散發出濛濛的光芒。

這是台灣最美的一幕吧!

台江邊有數條河流匯聚其間,這裡土地還曾被荷蘭人譽為「美索不達米亞」。

「美索不達米亞」,那是肥沃的地方。台江與她及尼羅河等地,都是在赤道附近,但是,這裡不曾有沙漠的威脅。

因為這裡有颱風。

颱風常在夏秋之間澆灌此地的山林,滾滾從天而降的大雨,奔騰在諸溪之間,最後注入台江、黑水溝。

西元一八二三年的七月,風橫雨狂,台江畔的大河─曾文溪,載不動這浩浩蕩蕩的大水,亂了腳步,從菅寮翻覆潰決,阿里山脈間的泥沙、土石,嘩嘩啦啦地沉入台江。

三個月後,東岸的洲仔尾到西邊台江之口的鹿耳門,十五、六里的水域,「忽已水涸沙高,變為陸埔,漸有民人搭蓋草寮,居然魚市。」

美麗的台江,至此水湮土塞,波光不見,只有菅芒花迎風飄揚。

菅芒是一種秋天開花,根質強韌的草本植物,詩經《小雅》篇就有歌詠它花開美麗的模樣的詩句─「白華菅兮」。也只有這種生命力強韌的植物,得以成為鹽份極高海埔地優勢族群,一如後來的漢族拓墾者。

這些拓墾者來自台江東側岸邊的移民聚落,他們從暴風雨中存活了下來,雖然庄社毀了,但台江埔上的菅芒仍然抽新芽,生生不息。

只要有菅芒,拓墾者就有重建「草寮」的本錢。

於是他們或同村、或同姓、或友人,三五成群相招來去「菅仔埔」開墾,一間一間的草寮,就在埔上築起,縷縷的村煙,讓這塊浮覆地有了溫暖。

「菅仔埔」,可說是台江浮覆地最早的地名。

這裡是鹽份地帶,只能種植蕃薯、蕃茄等耐旱的作物,或是在淺水溼地上圈地築岸,開闢漁塭,養活代代的子子孫孫。

府城有句俚諺─「汝若不乖,將汝嫁菅仔埔吃蕃薯簽。」貧瘠的菅仔埔成了嚇唬小女孩的用語。

「安身立命起草寮,地號出名十六寮,中州五塊公親寮,和順南路陳卿寮,總理府衙溪頂寮,草湖布袋嘴新寮,總兵鎮守總頭寮,學甲溪南溪心寮,鹽田官衙本淵寮,大道公廟海尾寮。」菅仔埔流傳著的「十六寮」歌謠,至今仍有耆老傳唱著。

「中州寮」,是來自今學甲鎮中州一帶拓荒者所命名,誌在不忘故里;「陳卿寮」是村人為紀念開墾者「陳卿」所取的村名;至於「大道公廟海尾寮」,顧名思義是以大道公廟最聞名。

台江聞名的不只是美麗的波光月色,「十六寮」這群無名的拓墾者更值得我們去懷念,沒有他們,菅芒之地,孕育不出成千上萬的漢族子弟,鹽地上開不出朵朵的春花。

十六寮

安身立命起草寮,地號出名十六寮,
中州五塊公親寮,和順南路陳卿寮,
總理府衙溪頂寮,草湖布袋嘴新寮,
總兵鎮守總頭寮,學甲溪南溪心寮,
鹽田官衙本淵寮,大道公廟海尾寮。

吳茂成/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
文建會九十年文學講古─鄉鎮故事徵文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