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行旅憶起,步道千里

文/周聖心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

關於移動的最早記憶,在我還是個五歲半小娃兒的時候。

為了要儉省幼稚園的費用,五歲半的我就被送去離家較遠的小學一年級寄讀。所謂寄讀,就是沒有正式學籍,只在教室角落裡襬張課桌椅,而我就像小和尚念經般的跟著伴讀。五、六歲那兩年的低年級生活,總是開始在爸爸那輛古早笨重的腳踏車後座上,從家裡沿著林森路轉到明禮路。同樣的路徑、同樣的時間,不管陰晴天雨,從家裡到學校、從學校到家裡。眼前只見父親的背。

從慢行、踱步到飛奔的上學路徑

三年級,我轉回離家較近的小學時,已是個有正式學籍的早讀生。短短半公里不到的上學路上,可以慢行可以彎繞可以踱步,可以看著白雲緲緲可以看著小河湍湍,怎麼樣都不會耽誤上學時間。

那一年,我還未滿8歲。史艷文、藏鏡人、苦海女神龍…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如火如荼的在每天的中午12點半至1點在台視連續播出。為了可以每天可以看到藏鏡人和史艷文,也為了可以即時轉播最新劇情,我以離家近、沒錢繳蒸飯費、爸媽無暇送便當為理由,爭取到每天中午可以回家吃中飯的權利。

中午回家吃飯的路程總是飛奔。恨不得腳可以長一點,而路可以再短一些:路徑上飛奔的小人影,電視機前一面快速扒飯、沉入劇情時還不忘努力記下每一個劇情和關鍵的閩南語對白,然後再以最快速度,一面抹嘴一面飛奔趕回教室。蒙上外套、趴著頭,底下全是一張張交頭接耳、興奮傳述最新劇情的小人兒。總是可以在午休結束前,全班都知道最新的劇情發展:藏鏡人負傷後在一陣煙霧中逃跑了、史艷文不知被誰救走或擄走了、怪老子、哈麥二齒、秘雕…。

同樣的上學路,中午時刻,它是奔跑的,戲裡戲外都是快轉;迥然不同於上學和放學時的閒散拖拉和曲折蜿蜒。同樣的上學路,不同的移動記憶。

騎單車、看海景、外帶紅茶的高中生活

脫離了青澀的國中階段,世界彷彿頓時寬闊起來。至少,可以騎單車上學了。

傍臨著浩瀚太平洋的女中,緊鄰在美崙山坡和菁華橋畔。騎單車上學的路上,也是青梅竹馬侶人們難得的相伴時光。當年車流量還不算太大的光復街、大同街、明禮路、菁華街,雙腳雙輪踩踏之間,如今想來,仍是一樣純淨簡單的幸福。

放學時間,順著北濱街沿著太平洋濱一路滑下,轉個彎來到火車站前,再轉幾個熟門熟路的地在人才知道的巷弄,就會來到有著好喝沁涼的酸梅紅茶的廟口。高三好長一段日子,拼聯考的苦悶,就是靠著這一段長長的、有著美麗大海和吹不盡海風的海邊路,以及等著帶回學校,好配著福利社外省老伯伯一個個親手蒸出來的熱包子的酸梅紅茶,得到慰藉。

福利社、圖書館前大榕樹下,一排排零散錯落坐著的高中女生,放學後的校園裡。今天,將多K幾頁書呢?沒人知道,但肯定可以算得出來的是,外帶了多少杯酸梅紅茶、搶購到幾顆熱包子。

一直到現在,雖然距離高中那段不辭辛勞騎單車飛奔於廟口與學校之間的日子已經將近三十年了、雖然熱呼呼的好吃外省包子已經再吃不到了、雖然有著太平洋美景的北濱街已經變成汽車呼嘯而過的筆直大道,但是那一個個車把上掛滿紅茶裙角隨風揚起騎著單車的高中女生身影,依舊清晰。

千里步道的因緣際會

不知是因為時間的洗滌,或是時空的變遷轉換,年少的記憶,總是顯得特別純淨;而記憶座落的位置,也總是在那最最熟悉的街道巷弄之間。但自從長年定居大都會、忙碌於各種生活諸事後,曾有一段時間,連走路、騎單車這樣的生活,都變得遙遠了。更別說那從裙角邊上揚起的一旅清風。

三年多前,因緣際會的,因著參與「千里步道」希望能串連起一條環島步行與單車路網的築夢運動,許多關於距離、路徑、走路、單車、行旅…一些久遠,甚至幾乎遺忘的兒時與年少記憶,一件件重新回到我的生活中…。

花東海岸山脈內側,與中央山脈隔著縱谷相對的193縣道,北從台九線新城南邊的三棧(布拉旦)部落開始,一路蜿蜒,經過美麗的七星潭、花蓮海濱、花蓮大橋、月眉…轉進光復太巴塱,續接197縣道,可來到瑞穗、玉里、翻過秀姑巒還可以看到映著漱石白玉的長虹橋。千里步道東部路網,也許因為伴隨著濃濃的故鄉的呼喚,每每慢行其上,自然天成的山海風光,加上純樸的後山人情,以及各具主題的特色社區,總讓人留連忘返。

而兒時常見的螢火蟲光影,就曾在一次延誤了時間的行腳活動中,以撲天蓋地目眩神迷的方式,迎向所有頂著夜色騎著單車飛馳於沒有水銀燈的193線道上的行旅者。另一次,則是在馬太鞍溼地旁的小小山徑溪溝旁,還記得那晚,在光復糖廠經理的引路下,千里步道夥伴們有幸探訪了那年春夏之際最後一批螢火蟲。

雙腳雙輪,走讀台灣的幸福夢想

每當我透過雙腳雙輪遍訪各個社區、尋覓最美路徑時,或許,因為懷抱著對土地較多的覺察意識、對記憶中故鄉面貌強烈的今昔對照,一方面我慶幸自己能有這樣的幸福機緣,深度展讀大地之母的故事,並在各社區與在地朋友們無私熱情的協助下,親身走進各鄉鎮村里街道,體驗精彩多元的台灣風情;但另一方面,更多的時候,卻得眼睜睜的看著時間彷彿永遠在眼前飛奔:

美麗的小徑替而代之的是快速十線道大馬路、幼時曾欽羨不已的雅致日式宿舍一棟棟被拆毀改建成毫無特色的水泥大樓、小時候孩子們總愛去玩耍的大樹公已連根被拔掉、曾高鳴氣笛聲的小火車包括軌道已一段段走入歷史….。
走訪、行旅,不是為了拍照留念、緬懷過去;因此,我們踏查、串聯。不僅要串聯出一條專供步行與騎乘之用的環島綠色慢速路網,更是要串起居住在各地,對台灣母親懷抱著美好記憶與美麗願景的朋友們,成一張緊密的網,日夜守護這土地。
一條美麗的環島步道路網,
沿途沒有呼嘯而過的汽機車,也沒有過多的水銀燈,只有遠離塵囂的靜謐,和騎著單車、背著行囊的你和他。
一條美麗的環島步道路網,
一條由鄉道、古道、山徑、產業道路 … 串起的環島千里步道路網;沿途蘊含著豐富的社區特色、地方產業、自然、人文、景觀 …。
一條美麗的環島步道路網,
就像串起台灣的一條美麗珍珠項鍊--蜿蜒於山間水湄、一鄉一鎮間,臨山近海,走入平原;在其上,你可以自在的遊走、騎乘單車,從你身邊吹拂而過的不是廢氣噪音,而是清風與花香。白天你看到沿途美麗的花草與田舍,夜裡你在星光下低迴,在流螢中目眩神搖。
雖說環島步道,你並不急著走直線。這條步道蜿蜒曲折,讓人看見無限可能 …

本文原刊載於《朱銘美術館季刊秋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