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步道.環島小宇宙(3)天涯海角走一回 古道公益小旅行

20120302-7

文/陳朝政(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資訊組長)
圖/千里步道籌畫中心提供

每次踏進恆春半島,總是有種舒坦怡人的暢快感,好像台北冬季那溼冷天候沉積在身體裡的陰鬱,從深處被半島的灼灼日光拔除。想起位在半島北端、鄰近太平洋海岸的東源部落朋友,總是愛開玩笑說他們是被曬黑的,也就不難理解神話中9個太陽,是如何孕育出豐富的物種與開朗陽光的性格。

20120302-2

花錢來做工 親手愛地球

2010年千里步道的環島路網,總計近3000公里的山海環線終於串連完成,因為工作的緣故,時常得翻著地圖或拖曳電腦上的Google地球查看路線所經之處。或許是因為公路開發的議題,也可能是對這麼一段,完全貼著象徵大海的藍色色塊邊緣前行的路線感到好奇,從台東與屏東交界處一路往南到墾丁的步行海線,總是高居我心中「若有機會一定要去走一趟」的環島路線排行榜第一名。

隨著2011年,屏東旭海到台東南田之間這一段被稱作「阿朗壹古道」的原始海岸,經屏東縣政府依文化資產法暫定為「自然地景保留區」,台26線公路開發的討論進入白熱化,然而在開路與不開路兩種意見的氛圍中,社區的永續發展被壓抑在正反立場的夾縫裡,幾乎失去聲音。於是,我們思索嘗試用生態旅遊與工作假期的溫柔力量,輕輕的融入社區,並撐出對話空間。

20120302-3

經過和社區密集的討論,並於2011年8月間陸續完成在地解說員的培訓後,「旭海手作步道工作假期首發團」正式登場!第一批付費來到天涯海角工作的志工們,著實讓社區的朋友們大開眼界,原來真有人願意繳錢來做工呀!當然,這批搶得頭香的志工夥伴們,也得到恆春半島熊熊烈日的熱情回應,而社區的工作人員雖然略顯生澀,但也用最誠摯的心意,接待13位從台灣四面八方而來的志工。

用雙手、簡單工具加上現地材料,社區居民和志工一同頂著豔陽,步行2公里進入古道,工作假期不僅為社區帶來收入,引進手作步道的概念,更讓社區掌握能力,維護、修復經年累月為大量遊客踩踏而傷痕累累的古道。嶄新的概念也在社區擦出令人驚奇的火花,比如,將「手作」的精神發揮在民宿露營區的規劃中;一段小小的卵石步道,或幾踏天然塊石疊搭而成的階梯、將水泥改為草皮減少不透水鋪面等,全是社區漸漸醞釀發生的改變力量。

用最輕緩的腳步認識台灣的美

20120302-4

除了揮汗付出勞力的工作假期,配合屏東縣政府已經開始實施的自然地景保留區總量管制,社區也開始嘗試引進團體人數不多,但能進行深度體驗的生態旅遊活動,而今年2月開始,串聯古道週邊4個社區、前所未見的「La New公益健走活動」更已完成首發團!預計每個月一梯次、團員20人為限的三天兩夜健走活動,將用最慢的速度走訪東源、旭海、港仔、安朔這4個古道沿線社區,用雙腳與雙眼感受最原始的美。而這趟旅程恪遵無痕山林(LNT)原則,除了記憶,什麼都不帶走;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下。

對社區而言,這是前所未見的合作與串聯,對過去經辦的都是幾百人規模、大型健走活動的La New企業來說,更是新鮮而充滿社會責任的嘗試。和社區共同規劃的三天兩夜行程中,我們第一天會來到以舊部落名為麻里巴的東源村,在鬱綠群山環繞的部落中穿梭;眼前是一大片的野薑花田,野薑花香瀰漫在7、8月的盛夏之下,而哭泣湖畔的水社柳,正以搖曳婀娜的姿態與山的倒影共舞。當部落解說員明賢,領著我們一個一個踏進傳說中的禁地水上草原,一句「馬撒魯」(排灣族語「謝謝」之意),既向祖靈稟示我們的來訪,也是向這獨特的生態環境道謝。

20120302-5

帶著深及小腿肚的泥巴印,我們前往舊名馬查藍(另外也被稱作牡丹灣)的旭海村。走在安靜的旭海路上,十多年前「飆草原」的喧鬧聲不再,而開路的紛擾也未曾耽擱了上了年紀的漁民阿伯,在集會所的鐵皮屋頂下拉開整理、織補繫滿濃濃魚腥的黑色漁網。登上滿是灌木的旭海草原,解說員國輝挖出兒時發生在草原上的滿滿記憶,頂著強勁的東北季風,我們擔心地抓著帽子避免被海風帶走,卻又捨不得錯過這些有趣的故事,緊跟著解說員的腳步。

最後一天,我們走在阿朗壹古道上,在錯落亂石與漂流木的海岸上,睜大眼睛挑選適合落腳處。手腳並用爬上海蝕形成的軍艦岩,一陣強風襲來,帶著鹽粒的海霧讓海岸呈現一片迷濛的淺灰色調,這是屬於冬天的阿朗壹。抵達南田後,我們再驅車前往舊稱阿塱壹的安朔部落。留著貴族血液的解說員阿拉拜,從安朔國小與村辦公室位置開始講起的部落歷史與文化,充滿數百年來大龜文王國與週邊部族、國外勢力征戰主權的史詩情調。沿著安朔溪支流堤岸上溯,具有獵人身份的解說員撒可努,捧起路邊一株頂著小黃花、不怎麼起眼的植物,描述它的根可以怎麼食用,「這些對獵人來說都是很基本的。」他酷酷的說。

旅行,也可以是一種公益

從東源到旭海、安朔,這只是遊歷認識阿朗壹古道的數百種玩法中的一種,未來我們還將走進積極透過社造力量發展低碳、生態旅遊的滿州鄉港仔村,不只用眼睛看、用腳走,更要張開耳朵,聆聽社區阿姨彈奏月琴,用真摯情感吟唱出的恆春古調。

20120302-6

旅行,也可以是公益。我們選擇以最不增添社區環境負擔的方式,走進社區與部落,請社區準備在地的新鮮食材,降低食物里程,而準備豐盛晚餐的民宿阿姨,看到大家秒殺一道道創意菜餚、讓盤底朝空時得意流露的大大笑容,既讓我們覺得可愛又感動,彷彿滿足了我們是她此生最驕傲的成就似的。在地解說員們,則無不拿出渾身解數,蒐集資料、訪問長輩,就為了用生動、深入的故事,帶大家認識這塊土地,無形中也傳承保存了最深刻、最真實的土地的記憶。

因為緩慢,而得以深刻;每一次走進社區、踏上古道,都有全新的感受,總有一些小小的新鮮感藏在漂流木和鵝卵石夾處的隙縫中,或是路旁一片終於等到了季節而開花的青草坡。只有慢慢的走,才不會錯過,這些深藏不露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