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協奏曲】佔領初來橋--從光復走到台東

image001文/陳懿文 99.11.19

哇,我一個人站在初來橋的中心,沒有其他行人和車輛,卑南溪急速流過的水聲滾滾,兩側的青山靜謐,天空一整個蔚藍;輕擁著這片刻的溫暖和安寧,我,「佔領」了初來橋;不止這裡,一路上我還獨享了許許多多的美妙,如安靜無人車的路徑,芬芳的樹林及花香,輕撫臉龐的微風,狂嘯掃林的大風,窸窣和鳴的竹葉,倏地逃走的動物足聲,精靈般的鳥鳴、蛙鳴、蟲鳴,在197縣道北段聽見的山羌叫聲;凡此種種,讓我獲得非常滿足的擁有,這就是我再出發的動力!~~~走到台東的鸞山部落時,路旁剛好駛出一輛小紅March,有人搖下車窗探出頭來向我打招呼,他說:「你是千里步道的厚~~~」,這是第一次有人這麼直接的點名,讓我覺得好光榮,而且是在這條非交通主線的197縣道上;原來他是布農族的勇士阿力曼;阿力曼告訴我們:「森林博物館的入口在每個人的心裡,而出口是話語、是文字、是行動。」,我覺得我已經感受到這樣的美好了,因為我走在可以探索台灣的一條條路徑上,享受山林與人情的沉浸,這種與環境微妙互動的滋味,就是我心中「佔領」的感覺。

說到花東,大家都會指稱193和197縣道的美景,可是千里步道的環台主路線,在花蓮縣內並沒有使用193線〈她較靠近海岸山脈〉,而是帶領我們走靠中央山脈這一側的部落路線,使我得以親近馬太鞍濕地、大興土石流紀念公園、大富派出所〈全省最美的派出所攝影比賽銀牌獎,台九線上熱門的鐵馬驛站〉、富源馬遠社區、瑞穗溫泉區、舞鶴掃叭頂、崙山社區、三民開發區、三軒.大禹社區、玉里客城社區、長良里、白瑞.古風.崙天社區、明里.石平社區等,再由富里的學田社區進入台東縣的池上;這一路大部份是各具特色的原住民部落,也有客家庄和漢人屯墾區;其實現在大家都不太區分了,因為好鄰居勝過遠方的親戚,只要能一起為住在地努力,血統並不是最重要的啦~~;長良里里長開的柑仔店,我看來來往往、駐足聊天的各「種」人都有,就像大家庭般和樂,這也是我對這些社區的大概印象,感覺很舒服。值得一提的是花東縱谷的稻色,不同於我之前走屯線所見的一望無際嘉南穀倉,這ㄦ的廣田是有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為背靠的,隱約感覺陽光不那麼直辣,空氣更清新,輕風也更宜人,只是這是因為季節更秋了,還是這ㄦ原本就是好地方?~~還有從瑞穗牧場上舞鶴台地,走崙山產業道路這段,我覺得超幽靜美麗的,有流水小徑、綠樹涼蔭,而沒有人車喧囂,又是「佔領」我心的地方;起初看到軌跡時想:「哇~這彎彎曲曲的路徑,會不會太臭長了?」沒想到她這麼安靜優美;掃叭頂成為我想租屋longstay的地點~~~

image005池上在卑南溪的東岸,從池上出發南行,我是跟著卑南溪一路走到台東市的~~~先走一段和火車揮手打招呼的平行路,就會來到初來橋,這座跨越卑南溪的大橋令我心儀,因為她是南橫公路出入的門戶,那麼沉穩又寬闊;接著走上河的西岸到海端和關山,經電光大橋再回到河的東岸,走靠近海岸山脈的197縣道,經過鸞山部落,再從利吉村過利吉大橋回到河西岸的卑南大圳抵達台東市;這段的精彩在197縣道,以鸞山大橋為界,北段有電光部落,還有從25到37K的數段地質不穩處及碎石路;整修多年仍保持「碎石路」,也許是因為她位於國家森林區圍的保護,所以不過度開發,以保留較佳的原始林和生態;我在這段路上聽到許多動物叫聲,包含山羌,也因為路面不佳,車輛極少〈當天我只遇到一輛載護欄的卡車,兩輛自小客載三個工程人員,沒有單車和其他遊客,除了一隻流浪狗〉;剛開始我也抱怨這難走又沒人沒店的長路,後來發現,如果交通方便就沒辦法這麼享受自然了;因為過鸞山大橋後的南段197路很平整,兩輪、四輪的車非常「流暢」〈快而多〉,也是因為後面這段路連接好幾個部落和農耕活動,所以我有回到人間的感覺~~;尤其走過鸞山部落時,每個經過我的不管是摩托車或轎車、貨卡,都會跟我打招呼,讓我有一種受歡迎的虛榮;還有一位先生,下午開車到利吉部落時,特別停下來跟我say hellow,他說早上在鸞山就看到我啦,「加油!好久沒像你這樣走路啦~~」,哈哈,我不是肖仔,原來有人會羨慕我哩;~~這一段要享受的是原住民部落的人文體驗〈有機會想去森林博物館住一宿…〉,還有利吉村的地質〈混同層、惡地、小黃山峽谷〉和水質〈甜山泉和鹹溫泉〉也是瑰寶;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站在利吉大橋上,看到卑南溪開闊的河床上有兩塊早期村民對外交通用的流籠基石,這巨大的蛇綠岩塊矗立在滾滾溪水中,背景是光禿的泥岩惡地接著河岸,倏地河岸又連接去遠方的海洋~~~啊,山河海連接的壯麗令我讚嘆。

image017不同於西部路線多沿著大圳走,東部的環島主路線都是直接依著大河,河川是花東縱谷的生命之泉;在花蓮縣境內我經過很多條河溪,在台東縣,卑南溪就是主角啦;當我從關山、鹿野到台東時,這三天剛好領教了沙塵暴的威力,據務農的民宿老闆娘說,那是卑南溪寬廣河床上的灰沙被東北季風吹起所致;怎麼回事?台東市的「沙城」之稱,原來是來自卑南溪的傑作~~;新聞報導說台東縣政府和第八河川局擬開放部分河床土地,鼓勵民眾種植西瓜以防止沙塵暴;另一方面我卻看到,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和屏東環保聯盟三度到法院控告屏東縣政府,縱容瓜農在枋山溪和楓港溪河床種西瓜,因為瓜農違法使用重機械填埋、改變河道地貌,大量使用雞糞、農藥促長,原棲息的毛蟹數量遞減很多,證明已嚴重破壞河川生態……;河床地到底要不要利用?能不能使用?如何運用?~~~曾聽原住民的老人家說過:「河流走過的地方,她思念的時候還會回來。」所以我們在舊河道上肆無忌憚的開發是危險的;但是,初來橋下的卑南溪畔有一大片又一大片金黃的稻田,這是我們的糧食呀~~~;歌詠關山大圳、卑南大圳成功整治了河水的同時,沙塵暴是卑南溪對我們的提醒;正如建設便利的交通路線與保留自然生態,兩者衝突但毋須對立,我們還要考量在地不同的人文及需求,沒有絕對的對錯,需要大家用智慧和決心去協調、選擇,因為大地是我們共同的母親。

我是百分百的都市飼料雞,原本不懂得所居住城市以外的世界,透過走路,讓我看到不同的風景,讓我對自己和別人更有信心,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擁有的幸福。

路上有人問我,行走有什麼意義?~~~走,就知道了。

更多迴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