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寶島】打開布袋‧收穫滿懷

文/曾慧雯(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專員)

2008年底,第一次來到了布袋小鎮,「水地風光謝鹽祭」正熱閙展開。廟埕前,滿眼所及盡是祭典儀式的符號:

黃牛‧拖車‧牲禮‧供品
北管‧嗩吶‧銅鑼‧二胡

當時雖已是冬季,但這塊我第一次接觸的土地,仍舊是「日頭赤熖熖」的充滿驚人熱力;在日光曝曬下,屬於大海的鹹鹹氣息,不斷地從洲南鹽場的土地向四週竄昇,即使水份早已從地表透析解離,蒸融消散在空氣之中,但那「鹹鹹的緣(鹽)份」依然附著於土壤層裡,深深地,沉澱,無可分離…

台灣西部海岸平緩、多沙灘地且日照充足,早在三百多年前即展開曬鹽歷史,鹽場因為洪氾及河川改道問題時有遷徒。布袋鹽業即是由清代鹽商吳尚新於1824年在新厝仔地區開闢「洲南場」鹽田奠立了基礎,此後歷經日治時期實施鹽專賣制度,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國營事業;從大量開闢工業用鹽灘的人工曬鹽方式,轉型為機械化製鹽;最後終因台灣氣候多雨,加上土地成本及生產成本的提高,2001年洲南場廢曬,布袋鹽業走入歷史。

製鹽產業雖已不再,但是因為對人的疼惜、對土地的熱愛,「布袋嘴文化協會」近年積極從事鹽業文化的保存再生:

在每年10月到隔年3月最適合曬鹽、收鹽的時節,布袋嘴協會會以「洲南盬場」為中心,舉行鹽村體驗,從解說教育到結合謝鹽祭、鹽田工作假期的規劃,讓不同年齡層的朋友有機會參與各種形式的體驗活動,親身走入鹽村,瞭解鹽村的生活型態;而每年年底舉行的「謝鹽祭」儀式,則是要傳達「取之於斯土,感念斯土,敬謝天地」的虔敬之意。雨季時期則有護堤修整等工事,提供體驗者學習鹽工們的生活智慧。

來到布袋,由鹽場向外延伸,結合週邊與鹽業生產環節相關聯的歷史建物、遺跡所串起的「鹽之道」,將帶領我們進入製鹽的產業脈絡---為防人們盜採鹽而設立的「鹽警碉堡」,以及為載運輸鹽的設置的「運鹽鐵道」、「五分車」和「機關車庫」,還有因為鹽業發展而產生的「鹽工聚落」、「日式宿舍群」等…都是彌足珍貴值得用心保存的產業文化資產。

2010年,趁著暖暖金陽的日子,來趟布袋鹽村之旅吧,當然,也不能錯過每年一次的「謝鹽祭」。(http://budai.pixnet.net/bloghttps://www.tmitrail.org.tw/?p=5309

BOX 1:

蔡炅樵(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

「曬鹽,幾乎完全是看天吃飯的行業,有人說它是無本的行業,只要肯出勞力,再加上老天爺的賞臉,就不怕餓著肚子;但這也意味著,鹽工們必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力,而最終的成果還是要看上天的面子,這是一種與上天對賭的行業,賭輸了,即使是付出勞力了,仍然得為生計來擔憂。

(海水+土地+季風+陽光)×人=鹽

在海水緩緩流動的土地上,海風吹拂、陽光照耀;勤奮的鹽人採收起結晶的白鹽。這是傳統天日鹽的產曬方程式。從這個方程式中,可以看出人的渺小,也可以看出人的勞動價值。」

BOX 2:

布袋怎麼去? http://budai.pixnet.net/blog/post/26797085

我想認識布袋?

布袋嘴文化協會
電話:05-3478817
傳真:05-3479917
E-mail:budai3478817@gmail.com Blog:http://budai.pixnet.net/blog
地址:嘉義縣布袋鎮岑海里中山路294號(布袋嘴文化協會地址)
   嘉義縣布袋鎮新厝仔402號(布袋洲南鹽場地址)

(本文同步刊登於玉山週報第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