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步道十週年新書 《手作步道》QA

文/千里步道資深志工提供;果力出版社彙整

我想認識什麼是「手作步道」!

Q-手作步道是什麼意思?

  • 手作步道,就是以手工的方式維護步道。
  • 「手作」是一種精神,以「手」能做的角度,來思索步道的設計、施作與維護,與自然環境深度結合。
  • 手作步道,主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適當器具施作以避免傷害環境;以人文思考的通用設計,做出符合最多人使用機會的步道。

Q-為什麼要特別強調「手作」?

  • 強調「手作」,是針對工程步道的一種反思,儘量避免大型機具和外來材料對當地環境造成過多擾動。
  • 以「手」為限制,能開啟更多的思考,避免單一、快速與粗糙(對環境而言)的工程步道對大自然帶來無法回復的傷害。
  • 台灣的步道密集且發達,追求「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是手作步道努力的方向。

Q-路是人走出來的,人走出自然的路徑不就對了嗎?

  • 人只要走入自然,就難免對自然造成深淺不一的破壞。
  • 如果山區禁止人們進入,就幾乎不會破壞生態,但因調查、研究,或遊憩、探險所需,一定要有山徑進入,那麼以手作步道的方式,將步道融入自然生態中,施作完成後,生態幾可回復,能將破害生態情形降至最低。

  • 步道不是少數人漫步的路徑,而是公共空間,必須考慮公共休閒健行的需求,並在美感、安全性和效益之間取得平衡。

我想知道手作步道、水泥步道有什麼不同!

Q-政府發包工程、鋪設水泥步道又快又專業,不是很專業嗎?

  • 依賴大型機具和外來材料(尤其是水泥)的工程步道,是以工程角度、施作方便、安全效益及快速完工為考量重點,較缺乏對當地人文、生態、景觀的深入理解,也欠缺對步道使用者需求的關懷。
  • 工程施作中及施作後,往往對山林造成過度擾動,形成無法回復的傷害。

Q-手作步道和水泥步道,走起來有什麼差異?

  • 手作步道:柔軟有彈性,是人們行走的第一印象。
  • 因為保有現地材料排水、透氣的多孔隙自然特性,加上適當的人為安排,增加了原先已漸損失的承載力跟安全性。

  • 水泥步道:鋪面較欠缺緩衝和彈性,反作用力對膝蓋、腳踝傷害大,不適合長時間踩踏。

Q-手作步道沒有水泥、欄杆等堅固設施,會不會不安全?

  • 手作步道:配合現地調整施作,破壞性低,相對穩定性高;因為融入自然,無水泥、欄杆、鐵柱、鐵鍊等所謂安全設施,用路人通常會衡量自己能力決定是否進入,若決定進入就會更加小心,故不易發生危險。
  • 水泥步道:水泥鋼材等設施,因不易常態維護而有看不到的腐朽、損壞、基礎不穩等潛在危險,用路人卻常誤以為是安全的而習慣性地依靠,反而容易發生危險。

我想了解手作工法的精神!

Q-手作步道的工法有哪些?

  1. 步道路線整理:路跡整理、除草清理路幅、修整路面排水坡向、鋪設路緣石、路面回填碎石夯實、沖蝕溝回填。
  2. 橫向排水:設置導流木、砌石截水溝、節制壩。
  3. 階梯:土木階梯、砌石階梯。
  4. 護坡:砌石駁坎。
  5. 橋:橫木跨橋、過溪踏腳石、路線改道。

Q-手作步道要做多久?

  • 一條步道以手作的方式進行,會因氣候條件、權責單位、危急程度、距離長短而影響施作的時間,沒有定論。

Q-手作步道有沒有一定的施作標準?

  • 手作步道強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沒有一定的標準,但必須達到自然、生態、安全、舒適的目標。
  • 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建立正確的施作觀念,把對自然山徑和現場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並考量步道使用者的安全,就是好的手作步道。

Q-手作步道主張「就地取材」,會不會破壞生態?

  • 就地取材,需在不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下進行。
  • 可運用當地的風倒木、崩落堆積散落的土石、或於適當處開挖埋於地底之石塊等,盡量讓施作環境保有現地的特色或樣貌。

Q-如果手作步道在現地環境找不到材料,怎麼辦?

  • 若施作區域材料取得困難,則考慮向廠商承購能融入當地自然生態的材料,如接近當地原生種的木材、與當地地質接近的石材等。
  • 運送以不破壞當地生態為原則。
  • 由材料堆放處,以人力傳遞方式將之運往工區使用;若步道狀況許可,也可考慮使用搬運車運送,以節省人力,

Q-修築步道時,若遇見珍貴的動植物生態,如何處理?

  • 施作前,需先執行勘察、路線規劃及討論、施工方法設計等步驟。
  • 若發現珍貴的動植物生態,隨時可召集組員討論,必要時詢問專業老師或生態顧問,若經判斷若不適合經過或於該棲地施工,步道可以繞道而行。

我想知道手作步道有哪些類型,要做什麼準備!

Q-步道有哪些類型?修築前要先做好什麼準備?

  • 環境調查、文史資料,是步道施作最重要的依據,必須據此進行規劃。
  • 新闢步道、重新開發荒廢古道、修護現有步道:必須先進行步道選線的動植物生態環境調查。
  • 古道:修復前必須先做歷史人文考察,以確定原始路線以及沿線遺址資源,並邀集在地、環保、文史、專業者等溝通,根據充分的資料與討論評估後再做出決策。

Q-台灣有哪些古道?年久失修怎麼辦?

  • 明清時期修築的古道,如官方的淡蘭古道、八通關古道,民間的魚路古道、茶道等,以及日治時期民間自行修築的古道,都是先民手作的步道。
  • 古道有特殊的歷史條件交疊,人文價值特別豐厚,而這些價值源自於人和環境的永續互動。
  • 修護古道,比起一般工程施作,手作是破壞最少的維護方式,更是一種積極參與環境的精神展現,讓古道在當地的人文互動中持續保有生命力。

Q-廢棄鐵道、林道等,可以改成手作步道嗎?

  • 廢棄鐵道或林道,其工程之執行,係以現代化科技,沿著等高線實地勘查、測量,並以大型機械伐林、開路。
  • 因此雖已廢棄,其路基大多仍在,故除涉及工程結構較為複雜仍須審慎考量外,絕大部分可採手作方式予以維修。

Q-手作步道完成後如何維護?

  • 維護手作步道,是每一位步道使用者的責任,可以依自己的時間、能力、興趣,參與步道守護、維護工作。
  • 常態性維護,建議附近社區成立「步道維護巡查小組」,定期檢視及維護步道狀況。

我也想成為步道志工!

Q-步道志工可以做什麼?

  • 參與步道調查、步道維護、動手做步道。
  • 參與跨科際步道整合設計、社區溝通教育。
  • 推動國家步道立法。

Q-如何成為步道志工?

  • 每一位步道的使用者,都可以當步道志工,依自己的時間、能力、興趣參與步道守護工作。
  • 首先要具備願意投入環境參與的態度,再者是對步道有一定的熱忱。
  • 想學習專業的步道調查評估,可先從步道調查開始認識,進階至步道維護、參與步道施作,以及推行全民教育和國家步道立法。
  • 志工招募相關訊息可參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網站https://www.tmitrail.org.tw/website/

Q-志工需具備什麼條件?需要工程背景或足夠登山經驗嗎?

  • 手作步道常見的工作項目,包括蒐集、搬運修築所需物料(如木材、石頭)、使用工具整理步道鋪面(如清除雜草、地面整平),進行這些工作無特殊限制,依從事一般戶外活動的原則,評估自身體能和健康狀況即可。
  • 工作所需技巧,都可從實作中學習。
  • 經驗不足的部分,可由團體成員合作互助來彌補;相較於技術,用心觀察環境、樂於參與團隊的心態最為重要。

Q-成為志工是否要先接受訓練?

  • 志工除了具有熱忱的心與服務的態度之外,若能對環境生態、歷史人文有深度認識,且瞭解步道使用者的需求,在手作步道的評估與施作過程中都是加分。
  •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為強化公共參與行動力,以及發展志工專業,提出「步道學」概念,以步道為核心,發展「里山守護」的基礎專業知識架構,並藉此培力志工。

Q-我的孩子可以一起參與手作嗎?

  • 手作步道著重與自然生態的融合,孩子的觀察探索之心可從小養成。
  • 只要在精心設計、安全考量下,便能讓孩子參與手作步道,快樂又潛移默化地習得團體合作、愛護社區、維護自然生態的理念,同時也得到服務他人的成就感與手作樂趣。

我也想守護我家附近的步道!

Q-我看見步道破損、坍塌、沖蝕、淹水或長青苔時,可以找誰來用手作方式修築或維護?

  • 可聯繫當地社區居民(組織),在具有專業或經驗團體的指導下,協調步道所有權人的同意,並經政府主管機關的認可,規劃進行。

Q- 在我家附近,政府要發包新建/修建步道,我可以做些什麼?

  • 首先可要求瞭解施工方式與材料,必要時可以要求閱覽施工圖說。
  • 若採手作步道方式,可主動詢問一般居民能否參與。
  • 若為一般水泥步道或其他具破壞性開發方式,則可建議該發包機關採用手作方式規劃步道;必要時,可尋求連結社區內其他具有相同想法的居民,一起提出要求。

Q-我想在社區發起做一條手作步道,該怎麼做?

  • 召集幾位社區幹部,先評估社區既有的步道是否需要維修或額外增設,並觀摩其他手作步道,再提出社區步道的建議計畫。
  • 確定社區內部皆同意維修或增設後,再向相關權責單位申請執行計畫以取得經費,如縣市政府。
  • 展開手作步道時,包含行政作業、經費申請、土地協調、活動設計、步道環境、步道毀損判斷、選線、工項規劃、帶領施作、工項紀錄、志工人力經營等,都是必須瞭解及討論的項目。

延伸閱讀 » 【手作步道】十年砌匠心——手作精神的公共之路
延伸閱讀 » 千里步道十週年新書 【夢幻步道,就是要走2】手作步道:築徑人帶你走向百年古道、原民獵徑、郊山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