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鋪面調查系列 - 1】無限期支持 天然步道零損失!

編按:歷時將近兩年的「雙北步道鋪面調查」,在經過數十位鋪面調查志工實地走訪台北、新北總長將近 500 公里的郊山步道,看見許多光怪陸離的郊山現象,也為高度人工化的郊山步道感到憂心,這也成為我們今年倡議發起「台灣步道日」的重要初心。為了讓步道調查成果不只是冰冷與表面的數據,,千里步道鋪面調查小組深刻討論,主筆寫就一系列 6 篇探討郊山步道課題的精彩評論,並投書至「天下獨立評論」,希望透過輿論號召更多朋友關心步道議題,並形成社會討論。即日起將配合獨立評論,每日刊登一篇系列文章,也歡迎千里步道的夥伴們的批評與鼓勵,並期待大家能協助轉載分享,讓更多「看見步道」!

千里步道鋪面調查小組
李嘉智 文耀興 徐銘謙
林芸姿 張隆漢 張雲涵 張義鑫 郭天順 陳朝政 陳麗娜 賀賢德 潘建宇 蕭國堅 台大步道行動社

步道調查成果 - 1

圖、文/千里步道鋪面調查小組

試著想像,一條通過荒野的路徑,它可能是近代才為山友走出,純粹提供登頂或覽景的登山路線,或是飽滿文化、歷史意涵的百年古道:過去提供漁獵、採集、交易、通婚、遷徙、征戰…等各式各樣功能。但無論如何,引領著人們走入自然的步道,總能滿足人類親近、回到自然的那份原始渴望,也總是透過她和大地母親重新連結得到療癒。

但我們又是怎麼看待她的呢?

有調查才有發言權

2012 年的 4 月,一年一度的環境 NGO 會議,「永續國土」分組從上山下海的繁雜議題中,務實地將討論聚焦在「道路工程與水泥步道」、「濕地與海洋」、「河川整治」等三大議題上。其中道路工程與水泥步道的議題,經過與會團體及公民的討論,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的願景目標,盼能從預算結構、發包機制、民間認養、工程改革等面向,著手遏止國土水泥化的現況。

目標非常明確,但要如何得知水泥步道鋪設比例是否因此停止成長?而天然步道又保存下多少呢?基於「有調查才有發言權」的立場,包括千里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與自然步道協會在內的民間團體,主動發起「雙北郊山步道鋪面調查」,以志工的雙腳、雙眼,實地踏查、紀錄現況,蒐集第一手的資料。

歷經兩年多的訪調,千里步道鋪面調查小組的夥伴走過 272 條,台北市、新北市政府所列管的郊山步道,證實台北市水泥步道比例將近 75%、總長超過 80 公里,天然步道(毫無人工鋪面)的比例更僅存一成。至於新北市,水泥步道雖然比例未達三成、約27%,但包括使用棧道、枕木等人工物鋪設的步道比例,也佔新北市郊山步道的 64%,亦即長達 230 公里的工程化步道,普遍存在於新北市的郊山。

整體而言,雙北郊山步道勉強尚存三成,也就是說居住在大台北地區的市民,為了親近自然、走進郊山步道時,所看見的恐怕會是無盡的設施。這畫面符合我們所想像或期待的郊山步道嗎?或者更進一步思考,這現象凸顯出什麼問題?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郊山守護 里山倡議

回到「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的願景初衷,其實是出自於對郊山、淺山生態,面對城市不斷擴張的壓力而產生的憂慮。2010 年,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日本政府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提出《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希望為現代社會建立「半自然環境」的價值認同,以及發展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村社會模式。

「里山倡議」彰顯了位在都市與荒野之間的淺山地帶,不僅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密切,更因人類與自然長期交互作用所發展出的傳統生活方式,在生態系統承載力及回復力的限度下,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包括防災、水源保護、物產等生態系統服務。然而,高度都市化的生活已將人們和自然的連結切斷,僅存遊憩需求的情況下,傳統文化不再,強調循環、可持續性的經營管理,也變成掠奪式的城市擴張。

而針對步道調查成果的分析,更進一步驗證了我們的擔憂;從步道鋪面的高度人工化、各式各樣設施的無所不在,到資訊系統與常態維護缺乏,除了流露出公部門在郊山步道管理上的問題,社區居民與山友疏忽了步道環境的公共性,也成為步道傷害、破壞郊山生態的重要原因。

觀念的轉變如何開始?經由千里步道鋪面調查小組共同討論,分別針對步道的鋪面、週邊設施、資訊系統以及維護管理等面向,探討郊山步道上光怪陸離的現象與影響,並提出反思與建議;踏出守護郊山環境的第一步,歡迎與我們一同,無限期支持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獨立評論」)